高频历史考点:外来作物传入中国

2025-09-14 10:51:52

一、中国古代史(两汉至宋元)

1. 传入途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标志着大规模、有记载的中外物种交流的开始,历史上多有“张骞引进”的说法(实际部分作物为后世传入,但多归功于他)。

(2)唐宋元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交流持续不断。

2. 主要外来作物传入

作物名称 原产地 传入时代 影响与意义
葡萄 中亚、西亚 西汉 最早引入的水果之一,后发展出酿酒技术,丰富了饮食文化。
苜蓿 中亚(大宛) 西汉 优质牧草,为汉代养马业提供饲料,支持了军事力量的发展。
黄瓜 印度(胡瓜) 西汉 丰富了蔬菜品种。
大蒜 中亚 西汉 成为重要调味蔬菜。
核桃 中亚、西亚 西汉 又称“胡桃”,丰富了果品种类。
石榴 中亚、西亚 西汉 又称“安石榴”,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
芝麻 非洲、印度 西汉 又称“胡麻”,用于榨油和食品,提供了重要的植物油源。
蚕豆 地中海、中亚 西汉 又称“胡豆”,补充了豆类作物。
豌豆 地中海、中亚 西汉 补充了豆类作物。
胡椒 印度、东南亚 唐宋 重要的进口香料,价值高昂,甚至可作为硬通货使用,刺激了海上贸易。

二、中国近代史(明清至民国)

1. 传入背景:新航路开辟与哥伦布大交换

(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 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流。

(2)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东来,美洲作物通过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地)和澳门等渠道传入中国。

2. 主要外来作物—— “粮食革命”的核心

作物名称 原产地 传入时代 影响与意义
玉米 美洲 明朝中后期 耐旱、耐瘠薄,可在山地、丘陵种植,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成为清代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甘薯 美洲 明朝晚期 高产、适应性强,“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救荒作物。陈振龙引入福建,徐光启推广,对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作用巨大。
马铃薯 美洲 明朝晚期 俗称土豆,适宜冷凉气候,在北方和高海拔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粮补充。
花生 美洲 明朝中后期 提供优质植物油和蛋白质,推动了榨油业的发展。
辣椒 美洲 明朝中后期 最初作为观赏植物,后成为革命性的调味品,深刻改变了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
番茄 美洲 明朝 最初作为观赏植物,清末民初才开始作为蔬菜食用,现已成主要蔬菜。
烟草 美洲 明朝中后期经济作物,明末已广泛种植,清政府虽禁未果。吸烟成为社会习俗,并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菠萝美洲明朝热带水果,在岭南地区种植。
向日葵 美洲 明朝 用于榨油和零食。

三、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

1. 特点:从自然引种转变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农业科技引进与改良。

2. 主要表现

(1)杂交水稻:袁隆平团队利用野生稻资源(野生稻本身也是中国本土物种,但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属于生物技术上的创新),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单产,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2)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大量引进国外的水果(如红富士苹果、脐橙)、蔬菜(如以色列番茄、彩椒)、经济作物(如美国棉花品种)和畜禽品种,丰富市场供应,提升农业效益。

(3)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等的引进和推广,减少了农药使用,但同时也带来关于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讨论。

四、世界史中的外来作物交流

1. 古代地区的食物生产

(1)作物起源地的多样性:西亚的小麦、大麦;东亚的水稻、粟;美洲的玉米、马铃薯;非洲的高粱等。

作物的传播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明。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

(1)内容

①美洲传出: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烟草、可可等。

②传入美洲:小麦、水稻、甘蔗、牛、马、猪等。

(2)全球影响

①人口增长:高产作物的传播为世界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饮食变化:食物种类空前丰富,饮食习惯改变(如欧洲依赖马铃薯、中国依赖玉米甘薯)。

③经济开发:甘蔗传入美洲,与黑奴贸易结合,形成“三角贸易”,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④生态变化:作物移植改变了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结构。

3.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绿色革命:20世纪中叶,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高产新品种在全球推广,解决了大量人口饥饿问题,但也带来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基因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议题,涉及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跨国贸易监管等。

五、认识启示

1. 与人口的关系: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的引种是清代人口突破性增长至4亿的关键因素之一。

2. 与土地开发的关系:这些作物使过去无法耕种的山地、沙地得到利用,但也导致了过度开垦(如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后对山区的开发),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引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榨油、卷烟)的发展。

4. 与全球化的关系:作物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 与科技文化的关系:从自然传播到科技引进,反映了人类利用科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伴随着对科技伦理的思考(如转基因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