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解,在战国阶段,虽然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在不同程度集权,但整个中国的中央集权是秦朝形成的,其标志可以说是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全国。
在春秋战国以前,最高统治者仍带有联盟盟主的色彩,他们直接统治本国(本部族/内服/王畿),对其他诸侯国进行间接控制。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共同特征。课本上对夏朝的制度没有具体介绍,因为缺乏可靠史料记载,商由于有甲骨文的出土,情况清晰很多,周就更加清楚了,不只有甲骨文、金文,文本史料也开始丰富起来。
教材上说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周朝实行分封制,但从教材中只能看出这两个制度都是直接统治+间接统治的模式,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这个问题却出现在选必一第一课的思考点里。但正文部分只说“分封制是叫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究竟是如何进一步的,并不清楚,如果说是因为“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那难道商代外服的诸侯不用服从商王的政令?不对商王室承担义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说了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就意味着诸侯需要服从商王,也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那么内外服制与分封制有什么区别的?分封制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天子对诸侯的控制以及政治联系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分封制的内核是宗法制,或者说分封制比内外服制多了一层血缘宗法关系的加持。
在内外服制下,商王控制外服诸侯,主要依赖武力威慑+文化控制,商王室与它控制的诸侯并没有血缘联系。
商代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从甲骨文来看,商代常常发动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而且常常能打赢,从挖掘的墓地来看,商代实行大规模的人殉制度,被用作牺牲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战争俘虏。商就是用这种强大的武力威慑诸侯的。
另外商代的甲骨文和占卜术广泛地被外服诸侯国学习使用,商王室宣称历代商王皆是天帝之子,自己的统治地位直接来自于天帝,也就是说这一地位与人无关,不受民意左右,挑战商王室的统治地位就是悖逆天帝,要遭天谴。
商代的这一观念后来被周公革除,周替代商成为共主后,在周公告诫卫康公的《康诰》《酒诰》《梓材》中,就反复表达天命并非永恒不变,必须小心谨慎、爱民保民才能避免丧失天命的观点,周公的这一转变,一方面固然是指导卫康公如何巩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周革商命”提供理论合法性,说明商王室原来宣扬的、大家也都信奉的“天帝是商王室一家之祖”这种观念是错的。在周替代商之前,这一观念长久为商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并对诸侯形成心理震慑作用。
无论是武力还是文化,商对外服的控制都体现在震慑上,换句话说,这里是没有血缘关系以及温情脉脉的。但分封制就大不相同了,它引入血缘关系,为这种政治关系罩上层层“温情的面纱”。
首先,分封的三大对象里,周王室的同姓贵族占绝大部分,这些人要么是周王的兄弟,要么是周王的儿子。由此,他们之间表面上看是分封制下“天子—诸侯”的政治关系、君臣关系,本质上却是“父—子”或“兄—弟”的血缘关系、宗法关系。表面上看是君主保护、赏赐众臣,众臣效忠、服从天子,但实际上却是爸爸关爱孩子,孩子听爸爸的话。
我们老说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世也将“君臣”和“父子”看作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伦关系,但其实在分封宗法制下,这两对关系不说完全等同,其相关性也要远远超过春秋战国以后。最起码在贵族阶层,“君臣”相当程度就是“父子”。
所以为什么儒家那么强调人伦关系,因为孔子的理论渊源于周代礼制,在选必三的第一课里,就明确说:“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而在孔子的经验里,政治关系就是人伦关系,君臣之间就是父子兄弟之间,这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周代的现实,是分封宗法制的本质内涵。
所以我们要知道,周代是典型的又不同于秦以后的家天下,周代是真的把天下做成了一家的,分封跟分家是一个逻辑,家主是嫡长子,守住主要资产,其他的分给别的儿子,对于这个大家族的事务,当然要听大家主的号令,但是这个大家主也不可能去干涉兄弟们的自家事,更不可能把已经分给兄弟们的资产再要回来,没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宗族是怎么分家的,周代就是怎么分封同姓贵族的。这与秦以后的家天下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么对于小部分非同姓诸侯呢?他们与周王室没有血缘关系怎么办呢?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建立血缘关系,那就是“联姻”,构建一种“甥舅关系”,这种“甥舅关系”对于维护宗法制其实也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他宠幸褒姒不只是烽火戏诸侯,他还把申后以及申后所生的嫡长子宜臼给废掉了,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而这位申后就是当时西边的申国国君的女儿,于是申国就联合犬戎攻入了王畿。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嫡长子是有自己的外援的,那就是自己的母家,由于天子通常迎娶诸侯之女,诸侯国之间也互相通婚,所以嫡长子的外援是不可小觑的。对于受迫害的贵族,母家所在的诸侯国也是首选首选庇护地,比如晋国骊姬之乱,公子重耳逃亡母家所在的狄国,受到保护,公子奚齐也逃亡母家所在的梁国。所以说,这种建立起来的血缘关系也对分封宗法制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
相比于商代的武力震慑和文化控制,周代分封制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强化了天子与诸侯、诸侯之间的联系,这种宗法关系基于营造了温情脉脉的人情链接。由于农业定居模式下熟人社会的属性,人们对这种“血浓于水”的血缘联结具有近乎天然的认同感,儿子要尊重爸爸、弟弟要尊重哥哥,似乎不需要理由,自然也就无需多么深奥复杂的理论或者神秘莫测的天意来论证诸侯为什么要听天子的了。